夢幻~除了有出生於卑爾根的作曲家愛德華·哈蓋魯普·葛利格(Edvard Hagerup Grieg)外;時晴時雨的卑爾根,是我第一個印象。抵達的那天也下著小雨,分不清楚方向時,忽然看見前方有盞明燈『i』出現了,開心的走進去,卻發現沒人,在人工昂貴的國度,果然什麼都要自己來。一年有270天都會下雨的卑爾根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『雨都』,這裡是全挪威雨下的最頻繁,而且雨量也最高的地方(年平均2,250毫米),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,早已習慣了下雨這件事。路上看到校外教學的小朋友,形成當地人穿雨衣雨鞋,只有我們『外國人』才撐傘的景像。
卑爾根是挪威的第二大城,一座人口近28萬的大城市,這樣的數字,對於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說,實配不上「大」這個形容詞。挪威全國的人口約527萬,卑爾根就佔了5 %。而在十二到十三世紀之間,卑爾根曾是挪威的首都;以挪威的角度來看,卑爾根確實是個大城市。民宿主人推薦我一定要去參加
"挪威縮影 Norway in a nutshell",我都不好意思說從2016年起,總共走了14次,呵呵呵.....。
來到這裡不能錯過有名的魚市場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布里根(Bryggen)外,我們搭纜車登上『佛洛伊恩山 (Mt. Fløyen)』,俯瞰『卑爾根市』及『哈丹格峽灣出海口』的壯麗美景。
下山的風景
布里根Bryggen原為『碼頭』之意,又稱『德國碼頭(Tyskebryggen)』。在14~16世紀中葉為『漢撒同盟(Hanseatic League)』的貿易中心,而『布里根(木造房舍)』則是當時漢撒商人居住和活動的區域,現今這地區仍保留著當時的建築結構,為這段歷史作了最佳見證,也讓這些木造房舍在1979年被UNESCO列為世界遺產。在1955年前,這裡曾陸續發生過數次火災,這些中世紀的木造建築遭到嚴重的損壞,所幸,它們仍依照原有的型式和建造方式重建,最後一次浴火整修是1702年,保留山牆立面的3層木造建築,並共同圍繞一個庭院,庭院後頭有小倉庫。布里根近400年來為德國人的地盤,到1754年才被挪威人接管。目前仍然能從這些保留著德式風格,紅、黃、奶油色的鮮艷卻又古色古香的62棟建築物,一窺當時德國商人的群居面貌。古老的街區,揭示了漢薩同盟時期商人們的生活空間概況,不同於德國呂貝克Lubeck的一種北方城區,更是漢薩同盟碩果僅存的海外商埠,也是城市發展初期階段和北歐木建築的典型代表。因此,西元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里根老海灣區Bryggen,the old wharf of Bergen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。如果想深入了解,可以參觀漢撒博物館。而走進巷弄裡,即可見到頗具歷史感的木造痕跡,也有酒吧、手作藝品店藏身在這裡。立面的第一排是全新打造的面門,皆為紀念品店、畫廊、餐廳、咖啡屋等,觀光客熙熙攘攘,熱鬧無比。
來到這裡一定不能錯過美味的甜蝦和有點鹹的鯨魚香腸,至於那名氣很大的蟹堡,就有點名過其實了,個人覺得soso,不過品嚐美食本來就很主觀,如果不吃會後悔,那就試試看唄!吃了再後悔,比較不遺憾。哈哈哈....
特別介紹甜蝦有多美味呢?每隻都讓人垂涎欲滴,蝦卵還粒粒飽滿。後來推薦同仁去買也說讚,有機會造訪這個迷人的城鎮時,千萬不要錯過喲!
看起來不起眼的甜蝦本人~
Sjøfartsmonumentet(水手紀念碑),是個四面的浮雕紀念碑,作工相當精細。12座青銅器的人行雕像,主要是呈現挪威人在海上的樣貌,紀念在海上喪生的挪威水手。
很有特色的Starbucks~
連續三年來到Bergen,這次造訪了葛利格的家,門票100挪威克朗,購買後會給一張貼紙,貼在衣服上,用來辨識,然後告知一個時間,有專人解說導覽。
只是購票後,服務人員問我是否有學過音樂?哈~難道沒學過不能慕名而來嗎?只好搬出阿姊我清朝時學過鋼琴,這樣可以嗎?
沒學過的我家老爺也沒興趣,在蛤蜊格的住家外閒晃呢!哈哈哈....
路上再去參觀古老的 Fantoft Stavkirke 木造教堂
教堂原建於1150年松恩峽灣(Sogn)地區,於1883年時移至Fantoft,但教堂在1992年被反基督教的組織燒燬,目前所看到的教堂於1997年,依原建築物重建完成。
Bergen這個結合自然、多元風貌的浪漫城市,不喜歡上它也難。怪不得據說Bergen的人都很驕傲,也很以自己的城市為榮,連旅遊在外的人都會驕傲地說:
『I come from Bergen.』而不是我來自挪威。出生在一個這麼棒、這麼美又這麼有魅力的城市,確實很值得驕傲!
下回來寫寫走了14次的挪威縮影好了,下次見囉 !